行业新闻
中国机械行业所缺的发展条件
我国的机械工业与国际还有一定的差距,特别是在工艺、管理等各方面。
1、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。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,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。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.32%,以后逐年下降, 到1998年为0.69%,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, 到2004年为1.23%,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2%以上。
机械工业作为一般竞争性行业,其竞争状况与效益状况直接受生产投入结构的影响。企业之间的竞争,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,而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与开发的投入。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,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。一些大企业的科技开发费用占到其销售额的4%—8%,甚至10%以上。这种高投入,使其本来就远远领先的科技优势进一步扩大,使企业从完全竞争的局面转变为“垄断竞争”,在许多关键领域占据了战略性优势地位。日本、美国、德国、法国机械工业企业的人均研究开发经费,分别为21.54万美元/年、15.76万美元/年、19.99万美元/年、25.94万美元/年,是中国企业的几十倍。由此可以看出,我国的经费投入等还很缺乏,这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。
2、自主创新及人才培养。
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, 产品开发周期较长。在我国,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的道路。我国的汽车工业,在轿车上基本无自己的品牌。在机床制造业上,精密机床、数控机床大多依赖进口, 在国际投标中基本上无竞争力。据报道: 我国机械工业主导产品达到20 世纪90 年代国际水平的占30%,达到20 世纪80 年代国际水平的占40%, 达到20 世纪60-70 年代国际水平的占30%;大中型企业生产的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.5年, 是美国机械工业产品平均生命周期的3.5倍;美国制造业的新产品贡献率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2%左右( 1995 年),而我国仅为5.9%( 1997 年);美国、西欧诸国、日本的机械工业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为75%-95%,而中国仅为15%-30%;我国有80%以上的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或严重不足。
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,而我国却没有拔尖创新人才。这充分体现在: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,技术创新缺乏动力。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,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,能跻身国际前沿、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。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,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.26%,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,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%。
发明专利的数量少, 国内科研论文的质量相对较低。我国目前发明专利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%,绝大多数的三方专利(美国、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)为世界公认的20几个创新型国家所拥有。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五位,但还缺乏引领学科发展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1993-2003年,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(科学引文索引)论文被引用次数,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,前100名仅有2人。
3、高精尖技术的开发相对薄弱。高精尖技术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具有重大的作用。比如:用于海洋资源开发的水下作业装备;用于高精尖设备制造的超精密加工装备,面向IT 等产业的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装备;微机电系统(MEMS) 以及集高技术于一身的仿人形机器人等;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,只能引进一般设备和一般技术,核心技术很难引进,只能靠自己的研究才能掌握,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发展。
综上所述,这些方面关系着我国能否在未来的机械制造发展中迎头赶上。因此,在认识到如上差距,我们应该胸怀远大,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中。我相信,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,一定可以把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。
下一篇:机械行业的主行业发展走势